beat365唯一官网

beat365唯一官网
     
 
 
 
当前位置: 首页 » 美食天地 » 食文鉴赏 » 正文:

从243万年前人类的第一块烤肉,回看中国饮食(烹饪)发展(下)

 
 
 
放大字体  缩小字体   
发布日期:2022-09-20
 
      人工用“火”加工熟食,让“火”成为人类饮食烹饪史的第一炊具。中国境内黄河岸边“西侯度人”的243万年前的一块烤鹿肉,开启了人类丰富的饮食烹饪史。
      一、考古遗迹、史料记载,见证中国饮食的发展之路
      5000——7000年的制饼:饼的出现年代是比较久远的。考古发现烙饼用的饼鏊历史相当悠久,可以追溯到5000多年以前,这也就说明了烙饼的起源,很可能还能上溯得更早。陶鏊已是很成熟的烙饼器具,在此之前可能有更简单的鏊具,西南地区有的少数民族有用石板烙饼的传统。年代最早的饼鏊是在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的,仰韶时期的居民用陶土烧成了标准的饼鏊。在1980年和1981年,在河南荥阳点军台和青台两处仰韶文化遗址,发掘到一种形状特殊的陶器,陶色为红色或灰色,陶土加砂,上为圆形平面,下附三足或四足,底面遗有烟炱。称这种器物为“干食器”,是“做烙饼用的”,就是陶饼鏊,是仰韶文化居民烙饼的烙锅,先期的饼的原料应该是粟、小米等。



      4000——6000年的造酒:考古发现,在近现代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制品中,已有了专用的酒器。在仰韶文化遗址中,既有陶罐,也有陶杯。以后经过夏、商两代,饮酒的器具也越来越多。在出土的商殷文物中,青铜酒器占相当大的比重,说明当时饮酒的风气确实很盛。从《史记·殷本纪》关于纣王“以酒为池,悬肉为林”,“为长夜之饮”的记载,以及《诗经》中“十月获稻、为此春酒”和“为此春酒,以介眉寿”的诗句等中推知,约在六千年前,人工酿酒就开始了。据史料记载,中国的酒祖叫仪狄,是4100年前的夏禹时代人,《吕氏春秋》及《战国策》对此都有明确记载。2003年,西安市未央区基建工地,西汉前期列侯高级贵族墓,发现52斤装在青铜器里的,距今2000年前的西汉美酒实物。
      4000年的面条实物:在青海曾出土一座距今4000多年的古墓,里面发现面。这是人类历史上,到目前为止发现的最早的面条。考古学家称,这碗4000年前的面条由粟米和黍米两种小米制成,看上去就和今天的面条一样,在分析面条样品中,还检测到少量的油脂、类似藜科植物的植硅体以及少量动物的骨头碎片,应当都是这碗面条的配料,说明这还是一碗荤面。中国人在新石器时期就已经开始种植粟米和黍米。而北美和欧洲的现代面条通常有小麦制成,小麦是后来才传入中国的。
      2600年的饺子实物:在山东滕州薛国古城距今2600年的一座春秋晚期墓中,发现一种呈三角形的面食,长5~6厘米,这应当是迄今所知最早的饺子。1959年,吐鲁番阿斯塔那唐墓编号为301号的墓中,出土的饺子,长约5厘米、腰宽1.5厘米,皮是麦粉做的,据考证,饺子的年代应该是唐代。。



      二、秦汉唐宋的饮食烹饪发展(简略版)
      从秦汉发展至今,大约在距今1600年左右的魏晋南北朝时期,炊具材质也逐渐从青铜变成了铁质,不但可以快速受热获得高温,快速做熟食物,也是在这个时候,我国烹饪领域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,“炒菜”出现了,大大提高了食物的色香味。到唐代时,铁锅普遍在王孙贵族之间流行,但普通人家用不起,到北宋时期,铁锅终于走进了寻常百姓家,大大提高了人们的烹饪技术。铁器作为烹饪不可缺少的器具,铁器的出现及炒的发明是中国烹饪体系中里程碑式的成就。铁的高熔点、高硬度与高矿藏量,使铁器迅速在烹饪领域取代了青铜器,青铜器退出烹饪舞台,变成祭祀器具和权力象征。同时,铁锅的出现促进了炒的烹饪技艺的进一步发展。
      秦时期,是中国饮食文化的成形时期,还是主要以谷物蔬菜为主食。汉代,进入中国饮食文化的丰富时期,主要得以益于汉代中西(西域)饮食文化的交流,引进西域食材,还传入一些烹调方法。
      唐朝,开启了饮食文化的高峰。唐代时万国来朝,也带来的世界各地的风俗美食。随着相对的国泰民安,社会经济的发展,唐朝时期的美食已经不再像春秋、战国时期那样简朴,开始讲究营养均衡、荤素搭配,唐朝时候的主食已经相当的丰富了,有五谷杂粮,也有小麦等水稻等,既可以做面食又可以做米饭。唐朝有很多人都有自己的菜圃,他们在菜圃里面种上很多种蔬菜。唐朝时候,各种宴会聚餐不少,人们在出席各种宴会的时候,所食用的蔬菜品种都由专人进行调配,在历史的各个朝代之中,是处于巅峰时期。
      宋代时期,我国的封建社会经济、文化发展达到了顶峰,宋代的人普遍形成了较为奢靡的消费观念,南北方文化的碰撞和融合,催生了新的饮食文化特色。《梦梁录.酒肆》中“花木森茂,酒座潇洒”就极尽细致的描绘了宋代酒楼林立、饭馆遍布的繁华盛景。当时对餐具要求器具精细贵重,在饮食上还实行分食制。菜食的口感、味道、品相等等都成为了宋人所关注的,这就促生了调料的快速发展,大面积种植辣椒、葱姜蒜等调味品,以及大面积生产应用人工调料油、盐、酱、醋等等。美国汉学家安德森在《中国食物》中就有说:“中国伟大的烹调法也产生于宋朝。”


      三、明、清到民国,饮食文化大发展,既将唐宋食俗的继续发展,又融入满蒙的特点。
      明朝的饮食经历了由简入奢的过程,这不仅与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情况相关,也与政治思想紧密联系。在明朝前期,受小时家贫的明太祖朱元璋节俭思想影响,饮食方面全国都比较节俭。而到明朝中后期,随着郑和下西洋等新航路的开辟,各种商品与外来农作物流传至中国,使得菜肴类别也增多,菜色也走向了多元化、精细化。明朝中后期开始的美食文化融入了丰富的内容,是传统美食的一个巅峰时期,关于美食的总结整理类著作较其他时期呈现直线型的上升势态,例如张岱祖父所著《饕史》,以及张岱在此基础上所著《老饕集》。饮食结构上来说,不仅种类更加繁多,吃的样式方法也别具一格。万历时谢肇曾言:“穷山之珍竭水之错,南方之蛎房,北方之熊掌,东海之炙,西域之马奶。”
      清朝,饮食高峰最具代表的就是在清政府国都京师的北京,汇聚了各地商人巨贾,“吃皇粮”的官绅。当时的北京城,百货云集、苏脍南羹、佳肴汇聚,几乎可以尝到来自全国各地的菜系与小吃,号称天下无双。清代御膳鼎盛之时,由宫廷御膳房掌管,下设尚膳正、尚膳副、尚茶正、尚茶副、尚膳、尚茶、主事、笔帖式等官员,有四房(膳房、茶房、肉房、干肉房)和五局(荤局、素局、挂炉局、点心局、饭局),包含了全国各地山珍海味和风味佳品。帝王一餐谱,百人数年粮,典型的“满汉全席”,被称为中华菜系文化的瑰宝和最高境界。清代交通方式的改进的快速化,许多热带水果也进入北京,西方饮食也进入了北京。到了晚清,西式菜馆在原外国“使馆区”内已经比较多见,1900年之后广泛出现,有些官绅巨商甚至一改传统的饮食习俗,“器必洋式,食必西餐”,摩登饮品逐步成为各类新青年、上流社会的首选与青睐之物。
      民国时期,军阀混战、社会动荡、经济衰退,饮食烹饪行业也随着社会变化而调整。明显的就是那些曾经服务于皇家、达官贵人的“御膳房”的厨师们,开始自谋出路,服务平民化,改良珍异为平民化,使得宫廷菜肴,逐步走入寻常百姓家,引领着中国饮食文化的潮流。
    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,国家经济从“一穷二白”到今天“国家GJP总量全球第二大”的巨大变化,使得与国家经济发展息息相关的饮食烹饪行业的发展,也是一日千里、发展迅猛,发展之路也极具中国民俗特色,今天的许多人也都是历史的见证人。
      当前,国家倡导大力挖掘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,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,可以用中国优秀的饮食文化为载体,让中餐文化促进中国文化世界范围的快速传播;推进各方相关资源大整合,创新行业品牌、中国饮食理念,推出饮食行业的“饮食行业文化强国工程”,助力实现“中国复兴梦”;饮食及各界有识之士携手大胆创新,构建的“人类饮食健康共同体”,促进“人类命运共同体”的构建。实现中国美食、世界人民共享。
 
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

 
[ 美食天地搜索 ]  [ 加入收藏 ]  [ 告诉好友 ]  [ 打印本文 [ 关闭窗口 ]


 
 
相关阅读:
 
 
推荐图文
推荐美食天地
点击排行